说明 | 这是一个维基百科条目,遵循CC-BY-SA 4.0协议 来源地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Hyperphantasia |
其他形式 | 神经叙事者、幻想症 |
超想象是心盲症的反面,这类人群的想象被描述为 “像真的看到一样生动”。超想象包括所有五种感官,然而,对想象视觉的研究在文献中占主导地位,故缺乏对其他四种感官的研究。
和心盲一样,对超想象的研究主要通过David Marks于1973年开发的 “视觉意象生动性问卷”(VVIQ)完成,但它的可靠性有待商榷。
机制
没有一个特定的脑区负责想象——它涉及大脑的多个部分。想象过度的机制主要与大脑的两个区域有关:早期视觉皮层和额叶皮层。最近的研究表明,早期视觉皮层的大小(表面积)与个体的想象力强度之间存在负相关,与此相反的是,额叶皮层的表面积与视觉意象强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额叶和视觉皮层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 “想象网络”。
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还表明超想象者的前额叶皮层和视觉皮层之间的连接性明显强于心盲症患者。
超想象背后的机制似乎可以归结为视觉枕叶网络和额叶区域的大小和兴奋程度,以及这些脑区之间的连接强度。然而,这些要素只能解释心理意象的变化,导致超想象的具体机制仍未得到很好的论证。
影响
超想象者往往能感受到更丰富的子现实记忆和心理时间旅行的感官细节。
“照相式记忆”等概念–通常建立在生动的视觉想象基础上。有证据表明,超想象者在回忆自传性记忆时通常会细节更丰富、更流畅。意象的生动性与自传性回忆改善之间的关系在临床和非临床中都得到了证实。
目前还缺乏关于超想象对推演未来事件的影响的研究。然而,研究表明,超想象将提高推演的清晰度和对情感的深刻感受。这意味着超想象者可能更善于规划未来并预测事件可能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此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生动的想象有助于提高知觉敏锐度。研究表明,VVIQ分数越高,预示着面对威胁时决策越迅速、越准确。
相关术语
MaDD/适应不良的白日梦人群是超想象者。
超想象者会很容易掌握Imposition/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