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性证明是什么?为什么它至关重要?
引言
在 PluralityCN,我们一直致力于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探索多意识体的本质。而“存在性证明”则是我们的核心议题之一。正是在这一议题上产生的根本分歧,以及对中国互联网的安全担忧,促使我们最终决定离开原来的 Tulpa 社区。本文将深入探讨存在性证明的含义和重要性,并介绍我们提出的二阶段证明方法。
什么是存在性证明?
简单来说,存在性证明是指用于验证一个意识体是否真实、独立存在的证据和方法。在多意识体的语境下,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找到可靠的方式来区分:这究竟是一个真实的、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意识体,还是宿主自身的想象、角色扮演,甚至仅仅是所谓“侵入性思维”?
为什么存在性证明如此重要?
对于 Plural Systems,存在性证明的意义不言而喻:
自我认同: 对自身存在的肯定是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的基础,缺乏自我存在的证据将导致长期的自我怀疑和焦虑。
系统关系: 只有当每个成员都被视为真实、独立的存在时,才能在系统内建立平等、包容、尊重和稳定的关系。
科学研究: 对多意识体的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可靠的存在性证明之上。这是对样本代表性的尊重,否则,科学探究将失去其有效性,最终沦为纯粹的人文思辨和文字游戏。
避免误诊: 在寻求心理健康支持时,明确可信的存在性证明有助于避免被误诊为精神类疾病。同时,向大众展示意识体的真实性,也有助于消解对多意识体体验的误解和污名化。
我们的范式
为了解决当前存在性证明的困境,我们提出了存在性证明的两个阶段,分别为弱存在性证明和强存在性证明:
弱存在性证明
弱存在性证明旨在验证系统内各意识体之间是否具备功能等价性。目前,针对这一目标,已经出现了一些探索性的方法:
心诚则灵: 这种传统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解读为,如果一个意识体能够承载情绪价值,满足情感需求,那么其存在性便似乎得到了宿主的“官方许可”,从而无需更深入的验证。本质上来说,是没有证明,而意识体也与工具般的存在无异。
附体、交换或并行计时器: 这类测试尝试让不同意识体并行执行多项任务,以此来验证它们的功能独立性。然而,这些方法在稳健性和抗干扰性方面均存在不足。
RSA 计算测试: 这是我们目前最先进的方案。该方案利用非对称密码学证明意识体具备独立的数理逻辑运算能力,进一步推广到独立的认知能力。尽管此方法能够有效规避大部分主观上的干扰因素,但其效率极低,且对外证明效力仍然不足(具体可参考<中间人攻击>)。
问题在于,弱存在性证明实质上是通过劣化宿主的存在性,来换取意识体之间的存在平等。弱存在性证明的核心在于证明意识体之间的功能等价性,换句话说,它关注的是证明系统内的不同意识体之间都具备执行特定任务,或展现特定特征的能力。因此,这类证明方式存在共通的根本性的弱点:
身体控制权测试,例如附体和身体控制权交换,虽然直观易操作,但极易受到个人主观体验的影响,例如,TulpaCN所宣称的一系列“交换方法”,甚至直接提出了所谓“前台遗留”,将错误的幻觉体验解释为正常情况,来掩盖人格解体的本质。
RSA 计算测试和计时器测试都可以在认知功能的不同程度上证明意识体的独立能力,但存在被中间人攻击的风险。在此情境下,中间人正是宿主自身。即使是 RSA 计算测试,宿主也能在内心和现实之间扮演中间人,传递信息并完成加解密计算,最终使测试失去验证独立性的意义。这意味着,这些测试方法在用于多意识体对外证明时,会面临严重的有效性挑战,限制了其作为现实世界研究工具的有效性。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测试的通过,很多时候需要人为地降低宿主的认知能力和制造意识体之间的隔离,这实际上削弱了宿主存在的完整性。
最关键的是,弱存在性证明无法确定意识体执行的任务是否与个体人类意识执行的任务在本质上相同。例如,大语言模型(LLM)可以轻松通过图灵测试或计算加减法[1],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拥有与人类相同的意识。
强存在性证明
正如以上的分析,面向未来的研究需要达到强存在性证明:也就是证明各意识体与个体人类意识之间具有功能等价性。
简单划分,功能等价性可以概括为意识体的并行处理能力以及彼此间的信息传递与协作能力。然而,对于复杂任务的处理,我们尚不清楚在神经活动层面,“并行处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时间片轮转,快速切换注意力焦点以执行不同意识体的任务,又在多大程度上真正的同时进行。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问题,我们亟需开展更大规模的、结合可解释性与神经成像技术的交叉研究,以揭示多意识体并行处理的神经机制。可解释性是指理解人工智能模型如何做出决策的能力。它旨在揭示模型内部运作机制,解释模型预测背后的原因,让人们知道AI模型为什么会做出某个决定,而不是把它当成一个“黑盒子”。
借鉴人工智能,特别是多智能体代理可解释性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我们能更好的发展针对多意识体的神经可解释性研究。可解释性研究中发展出的模型简化、特征选择、以及主体间信息交互分析等技术[2],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工具。
例如,可以借鉴通信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意识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协作模式。之前提到的中间人攻击难题——宿主可以扮演中间人,从而破坏证明的有效性。在现实世界的网络安全领域,为了应对类似的攻击,确保通信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人们依赖于预定义的公钥基础设施(PKI)。PKI 通过证书颁发机构(CA)来验证和管理公钥,确保通信双方可以信任彼此的身份,从而有效防御中间人攻击。
在神经认知研究中,为了更可靠地探究Plurality系统中不同意识体的独立性,则应当考虑从脑成像技术入手,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或脑电图(EEG)等技术,尝试捕捉和定义不同意识体在执行特定任务时独特的神经活动模式。[3] 这些脑成像技术或许能够提供一种客观、可验证的“神经活动特征”,类似于网络安全中的数字证书,从而绕过宿主作为“中间人”的障碍。
令人遗憾的现状
令人遗憾的是,无论在中文还是英文互联网上,主流的多意识体社区仍然普遍停留在“心诚则灵”的阶段。这导致了以下问题:
缺乏科学严谨性: 缺乏对存在性证明的重视,使得多意识体群体的研究和实践缺乏科学基础,难以获得主流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
潜在风险增加: 缺乏对意识体真实性的客观验证,容易导致自我欺骗、盲目追随,把解离现象当作人格/意识体的表现,甚至被别有用心者利用。
在现代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这种对功能完整性和存在性证明的忽视、将信任轻易交付于其他(甚至可能并非)意识体的行为,不仅阻碍了多意识体群体及社区的健康发展,也为各种潜在风险埋下了隐患。我们之所以选择离开原有的 Tulpa 社区,也正是基于以下两点:
理念分歧: Tulpa 社区普遍奉行“只要相信一个意识体存在,那么它就是存在的”。这种对可能的意识体无限信任的态度,在我们看来,既不科学,也不负责任:它忽视了对意识体独立性的客观验证,导致自我欺骗、盲目追随,甚至被别有用心者利用。
安全担忧: 在缺乏严格存在性证明的情况下,任何人都可能声称自己拥有多个意识体,这为“演员”泛滥、“碎片”剧增等一系列问题打开了大门,并将用户自身的责任转移给不存在的“迫害者”。于此同时, Tulpa 社区主要活跃的中国互联网平台还存在严重的隐私和数据泄露问题。
我们坚信,只有建立在严谨、科学的存在性证明基础上,多意识体才能真正被理解、接纳,并为个体和社会带来积极的意义与价值。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完善存在性证明,为构建一个更安全、更负责任的多意识体社区而努力。同时,我们呼吁所有多意识体群体和关注多意识体的人士,重视存在性证明的重要性,共同推动多意识体研究的现代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Deng, C., Li, Z., Xie, R., Chang, R., & Chen, H. (2024). Language Models are Symbolic Learners in Arithmetic. ArXiv, abs/2410.15580.
Yuan, H., Yu, H., Gui, S., & Ji, S. (2020, 十二月 31). Explainability in Graph Neural Networks: A Taxonomic Survey. arXiv.Org. https://arxiv.org/abs/2012.15445v3
Varshney, A., Ghosh, S. K., Padhy, S., Tripathy, R. K., & Acharya, U. R. (2021). Automated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rithmetic Tasks Using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and Entropy Features Obtained from Multi-Channel EEG Signals. Electronics, 10(9), 1079. https://doi.org/10.3390/electronics10091079